2022 OpenHCI人機互動工作坊


若以iOS系統瀏覽時發生卡頓,請將系統升至最新版本,
或使用電腦開啟。

2 0 2 2 |第1 2 屆 O p e n H C I 人機互動工作坊
Cyberoasis
主題論述
Cyberoasis 賽博綠洲

人類、科技與環境三方共融之處,是我們渴望打造的綠洲。

Cyber是人與科技產物的共融,而Oasis是人類對於理想未來的描繪。 兩者結合將帶來衝擊與新生,從瞬時的靈感,到反覆的失敗與嘗試,再到生生不息的延續,考驗著人類如何與科技從共融達到共榮,乃至永續發展之道。

而你,想像中的CyberOasis,又是什麼模樣呢?

What is HCI?
什麼是人機互動
人機互動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HCI)為近年來相當活躍的跨領域學門。 相較於其他專門領域, HCI 學門獨特的複合特性,使得其創造過程需要高度的跨領域合作。 研究的著眼點不但訴求技術、 更試圖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去探討,以創造更佳的使用者經驗。

INTRO & GOALS
OpenHCI 簡易介紹
History of OpenHCI

OpenHCI'22 是第十二屆由學生自治籌備的人機互動工作坊,旨在推廣人機互動學門與跨領域合作。 在五天的工作坊期間,來自不同領域的學員會經歷一系列講座與課後實作演練,深入完整 HCI 設計流程, 透過合作溝通以實踐構想,將無盡的創意展現給世界!

Goals

本活動希望能夠以推廣 HCI 為主要宗旨,招收工程、設計及跨領域背景的學生, 共同學習並進行跨領域的合作,探索人類生活空間中與周遭環境、物件或工具的互動模式。
為期五天的工作坊,期盼參與者能以此概念體察其日常經驗裡的互動缺口或議題, 實際動手解決問題或創造出新的意義,進而尋思更和諧的人機互動遠景。

Programs
工作坊課程簡介
前置工作坊

8 / 13 - 8 / 14

  • 聆聽人機互動先修演講
  • 學習設計思考概念
  • 了解基本 Arduino 和 Processing 技術
  • 討論工作坊作品著重面向
  • 前置工作坊結束後兩週
  • 蒐集資料
  • 分析案例
  • 確定作品主題
  • (*過程中需花費較多時間及心力,因此建議先確定自己在這段期間能將重心放在工作坊上,再進行報名喔)

    正式工作坊

    8 / 26 - 8 / 28

  • 聆聽人機互動實戰演講
  • 與學 / 業界的學長姐對談
  • 將作品想法轉化成現實
  • 與顧問討論作品方向
  • 在實體展覽分享成果,並獲得專業講評回饋
  • Workshop Info.
    工作坊介紹
    活動時間

    今年工作坊分為兩部分,共 5 天:

  • 前置工作坊 2 天:
     8 / 13(六)~ 8 / 14(日)
  • 正式工作坊 3 天:
     8 / 26(五)~ 8 / 28(日)

  • 全日活動時間約為 8:30 ~ 20:00 (視各組討論時間而定)。

    活動地點

    前置工作坊: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 台北市大安區基隆路四段43號 )

    正式工作坊:松菸創作者工廠

    ( 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

    活動費用

    為推廣 HCI 學門,本活動免報名費,僅收取保證金、保險費用及其他費用。 獲得錄取資格之學員,請於指定時間內繳交各項費用,繳費後方能取得正式資格。
    為維持完整學習體驗,工作坊實行每日簽到,學員需全程參與以獲得保證金全額退還。

    TAICHI X OpenHCI
    About TAICHI’ 22

    TAICHI 2022(第八屆臺灣人機互動研討會)為臺灣人機互動學會主辦, 並由來自各大專院校、產業界的人機互動領域專家共同籌辦,集結各領域、院校、產業間的跨界合作。 大會於10月15日至10月16日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六家校區客家文化學院舉行。

    當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已廣泛應用於人類世界,它所帶來的爭議、福祉與變遷皆備受矚目。 在社會、經濟、健康或環境等眾多領域的應用上,人工智慧如何在克服議題的同時,依然保有道德倫理之底線? 本次大會主題「AI for Equity, Wellbeing & Sustainability」, 旨在探討人工智慧如何貼近真實世界與人性的萬千變化、如何為世界帶來福祉,以及如何實踐永續的未來。

    OpenHCI 與 TAICHI 合作

    你想要讓自己的作品在台灣人機互動年度盛會TAICHI被看見嗎?
    TAICHI 是台灣人機互動研究領域中最具代表性的研討會,由台灣人機互動學會所舉辦的年度會議, 為國內跨領域人機互動學者與社群,提供一個意見交換以及成果交流的年度盛會。

    OpenHCI 工作坊結束之後,OpenHCI將推薦各組成果作品至TAICHI年會展示, 除了學員能夠於會議中發表自己的作品、增加曝光度外,也有機會跟眾多國內外HCI、UXD專家交流, 不管是向學界、業界前輩取經,或是互相分享經驗,相信對學員的未來求學或工作都有相當大的幫助。

    Keynote Speaker
    演講者
    梁容輝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
    副教授

    "物件召喚的可能世界與纏結美學"

    資訊科技快速發展的今日,設計物將具備更高的智能,以及更高的自主性與能動性。 上世紀模態邏輯學及文學領域中所發展的可能世界理論,將人類所認知的實在(reality)從現實世界(actual world)拓展到可能世界(possible world)。 然而,以人類為中心所建構的可能世界,正在面臨新的挑戰:智慧型的物件,如何邀請人類進入非人類中心的可能世界並召喚纏結的經驗。

    何樵暐
    Digital Medicine Lab
    負責人

    "Realities Above"

    Realities Above 建構於認知現實之外。透過實驗對比,藉由敘事性的不存在(事、物),填補現實物質性所無法滿足的另類需求,並重塑其它可被編號的替代現實。這是一個藉由實驗、創作與教學作為研究探針的過程分享。

    李德俊
    IxDA Taiwan
    台灣互動設計協會
    理事

    "超越期待的互動設計"

    日新月異的科技生活發展,設計師要如何駕馭科技及意義,創造出新的體驗?本次主題分享將從服務活動及科技產品(穿戴式裝置、物聯網及相關App)的案例,分享設計師在發想、規劃及原型製作時的各種執行樣貌,互動設計如何帶給產品及團隊更大的影響力。

    陳炳宇
    國立台灣大學
    特聘教授兼創新設計學院院長

    "漫談人機互動技術研究"

    In this talk, I will focus on introducing our recent projects related to the natural and tangible user-interactions, including a GUI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solution - Outside-In (ACM UIST 2017), a WUI (Wearable User Interface) - GuideBand (ACM CHI 2021), HUI (Haptics User Interface) solutions - ElasticVR (ACM CHI 2019), ElastImpact (ACM UIST 2019), ElastOscillation (ACM CHI 2020), ElastiLinks (ACM UIST 2020), TUI (Tangible User Interface) solutions - PuPoP (ACM UIST 2018), TilePoP (ACM UIST 2019), Aarnio (ACM CHI 2019), and IUI (Intelligent User Interface) solutions - AutoFritz (ACM CHI 2019) and Daedalus in the Dark (ACM UIST 2021).

    王思如
    義想設計工作室
    服務策略顧問

    "以服務設計思維掌握明日創新的機會"

    服務設計不是只為服務業做設計,只要有人的需求,都可以運用服務設計的思維來思考,如何讓未來更美好。思考未來設計,不只是考量科技的應用,而是回到對人、對組織、對系統的整體思考,服務設計思維正好提供了這些面向的思考結構。這次的講座將分享關於:從用戶需求、產業系統、技術應用,進行創新對話的明日工廠與明日金融概念展;IoT科技應用於運動場域的系統提案;智慧醫療從零開始打造到市場測試的服務設計等實戰經驗。

    Sessions
    詳細日程表
    前置工作坊
    8 / 13・Day 1
    08:30 ~ 09:00
    學員報到/各組相見歡
    09:00 ~ 10:00
    開場和破冰
    10:00 ~ 11:20
    演講
    11:30 ~ 12:00
    HCI intro
    12:00 ~ 13:00
    午餐
    13:10 ~ 14:00
    設計思考工作坊:同理、定義
    14:10 ~ 15:30
    演講
    16:00 ~ 17:00
    學員討論
    17:00 ~ 18:00
    晚餐
    18:10 ~ 19:10
    工具課程: Creative Coding
    19:10 ~ 20:30
    學員討論
    前置工作坊
    8 / 14・Day 2
    08:30 ~ 09:00
    學員報到
    09:10 ~ 10:40
    工具課程: SparkAR
    10:50 ~ 11:50
    設計思考工作坊:
    發想、原型製作、測試
    12:00 ~ 13:00
    午餐
    13:10 ~ 14:40
    工具課程: Arduino
    14:50 ~ 15:40
    學員討論
    15:50 ~ 17:00
    小發表
    正式工作坊
    8 / 26・Day 1
    08:30 ~ 09:00
    學員報到/各組相見歡
    09:00 ~ 11:00
    開場演講
    11:20 ~ 12:00
    學員討論
    12:00 ~ 13:00
    午餐
    13:10 ~ 15:00
    學員討論
    15:00 ~ 16:30
    期中提案
    16:30 ~ 17:00
    評審總評
    17:00 ~ 18:00
    晚餐
    18:00 ~ 20:00
    行業動態:
    學長姐經驗分享座談會
    20:10 ~ 20:30
    學員討論
    正式工作坊
    8 / 27・Day 2
    08:30 ~ 09:00
    學員報到
    09:00 ~ 10:20
    演講
    10:30 ~ 12:00
    顧問諮詢與交流
    12:00 ~ 13:00
    午餐
    13:10 ~ 15:10
    學員討論
    15:30 ~ 17:00
    演講
    17:00 ~ 18:00
    晚餐
    18:10 ~ 20:30
    學員討論
    正式工作坊
    8 / 28・Day 3
    08:30 ~ 09:00
    學員報到
    09:00 ~ 11:10
    學員討論
    11:10 ~ 12:00
    會場布置
    12:00 ~ 13:00
    午餐
    13:10 ~ 15:30
    期末發表
    15:30 ~ 17:30
    互動成果展示
    17:30 ~ 18:30
    頒獎 / 閉幕
    Application
    報名方式
    報名資格

    全國各大專院校升大三以上在學生,含學碩博應屆畢業生及碩博新生。

    報名方式

    一律填寫線上表單報名。本活動以報名資料填寫內容作為錄取參考依據,報名先後順序不列入計分標準。

    招生時程

    2022 年 7 月 18 日(一)
    至 2022 年 7 月 25 日(一) 23:59

    正取名單公佈: 2022 年 8 月 1 日(一) 網路公布與信件通知
    遞補備取通知: 2022 年 8 月 3 日(三)

    Registration fee
    報名費用

    為推廣 HCI 學門,本活動免報名費,僅收取保證金 1000 元、保險費 62 元及其他費用(住宿、餐飲費用)。
    獲得錄取資格之學員,請於指定時間內繳交各項費用,繳費後方能取得正式資格。 為維持完整學習體驗,工作坊實行每日簽到,學員需全程參與以獲得保證金全額退還。

    How To Apply?
    如何報名?
    Form Introdutcion
    報名表單說明

    包含「基本資料」和「IDcard 製作」兩部份:

    「基本資料」
    包含個人基本資料、相關經歷等內容。
    「IDcard 製作」
    包含「個人簡歷」、「參與工作坊動機」、「作品集」、「回答問題」,請將檔案附在表單的最後,也請注意檔案連結權限。

    IDcard specification
    IDcard 格式規範
  • IDcard 檔案請依製作內容說明自行製作與編排,並輸出一份三頁之A4橫式PDF檔。

  • IDcard 檔名格式:IDcard_姓名(範例:IDcard_黃小華)

  • 若檔案格式或檔名格式不符,造成漏檔,或是忘記開放雲端連結權限,報名者請自行負責。

  • About IDcard
    IDcard製作內容說明
    第一頁|個人簡歷

    請放個人簡歷、說明報名動機,表達格式不限。

    第二頁|作品集

    請放上一個最滿意的作品(研究、專題、設計皆可),可以明確表達作品的脈絡:作品目標、想要傳達的意象、流程、解決什麼問題、如何解決問題等。

    第三頁|問題回答

    請從你的經驗中去發想並回答以下問題,共分為團隊題與分析題兩部分,可透過文字、圖片等形式表達。

    IDcard 問題一

    【 專案經驗題 】

    請簡單分享一個你過去印象深刻的專案經驗。(說明在團體中扮演的角色、遇到怎麼樣的困難及如何解決。)

    IDcard 問題二

    【 主題想法題 】

    OpenHCI 2022 的主題為 CyberOasis(賽博綠洲),意在描繪人類、科技物與環境三方共融的未來藍圖。 而近幾年國際與各方企業也十分熱衷討論的聯合國 SDGs,也同樣期望能達到環境永續、身心健全、社會公平等面向。
    請參考今年的主題論述與聯合國提出的SDGs,分享一項你認為具有參考性的案例,內容須包含:

    a. 這個案例具體在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b. 「科技」在這個案例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c. 「人」在這個案例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d. 科技和人在這個案例有什麼樣的互動?

    錄取名單資訊
    公告時間
    公告錄取名單
    正取學員繳費
    確認報名與匯款資料後即完成報名。
    遞補備取通知
    備取學員繳費
    確認報名與匯款資料後即完成報名。

    未在指定報名期限內完成報名程序者,視為放棄報名資格,會依據備取順序遞補。
    關於報名有任何問題,歡迎聯絡主辦單位人事組:human@openhci.com

    正備取名單

    有關正備取名單的最新資訊請參照Open HCI 臉書社群。
    (主辦單位保留最終更動之權利)

    FAQ
    報名資訊


    Q1 : 應屆畢業生可以參加嗎?
    A1 : 當然可以!只要是全國各大專院校後升大三以上的在學生,含學碩博應屆畢業生都可以參加。

    Q2 : 活動期間某些時段無法參加,可以請假嗎?
    A2 : 可以在報名表單中填寫請假時段,但建議全程參與前置與正式工作坊,出席狀況會是我們審核的標準之一。


    Q3 : 工作坊的時間怎麼安排?
    A3 : 活動時間分為兩個階段,包含2天的前置工作坊,和3天的正式工作坊。
    全日活動時間約為 8:30~20:00 (視各組討論時間)。


    Q4 :疫情會影響活動的舉行嗎?
    A4 :目前為正常舉辦,
    不過我們會根據北北基案例個數及臺北市政府對群聚活動的限制,決定是否線上舉辦或停辦。

    查看更多...

    IDcard


    Q1 : 什麼是IDcard呢?要怎麼寫?
    A1 : IDcard 是籌備團隊認識你的方式,讓籌備團隊更暸解你的特質、專長以及過去的經歷,以及對此活動及一些議題的看法。別擔心!盡情展現自己就對了!

    Q2 : IDcard 的一頁作品集可以放什麼?
    A2 : 無論你來自什麼背景,
    請選擇「一」個你最滿意、最喜歡且足以代表你專業能力的作品來進行介紹, 而這個作品可以是研究、專題或設計。


    Q3 : 對IDcard第三頁中要回答的內容還是沒什麼想法怎麼辦?
    A3 : 可以多留意生活周遭的事物與經驗來發想,還有敬請期待歷屆學員分享的內容!


    Q4 : IDcard內作品的相關隱私規範?
    A4 : 上傳作品集僅供主辦團隊內部審核。

    查看更多...

    Previous Works
    歷屆作品
    Eggy
    最佳互動獎

    透過 Eggy時光雞,使用者可以自訂倒數時間,當時間倒數結束,Eggy時光雞會以聲音提醒使用者物品已經長時間未使用,提供其丟棄的判斷依據;同時透過垃圾袋自動彈出,來增加使用者將物品丟棄的動力。此外,Eggy時光雞以小雞破蛋的可愛形象與親切提示音,增加互動的趣味性。

    蒲呼呼
    最佳故事獎

    蒲呼呼是款讓離家子女能夠陪伴遠方家人的居家型互動燈光裝置。
    使用者可利用蒲呼呼錄下平時無法當面說出口的關心話語,透過「吹熄」燈光發送錄音,就像吹送蒲公英的種子,將思念傳遞給遠方的家人。當家人在為植物澆水時,就蒙聽到語音訊息,並聯動讓使用者的蒲呼呼再度亮起。即使彼此分隔兩地,連結依舊生生不息。

    READEE
    最佳簡報獎

    經典,人們都認同其存在之重要性,卻深埋在彼此都不願碰觸的地底深處。呼應此次「莫比烏斯」舊物再造之精神,我們團隊將「出土」經典,向大眾推廣並協助他們理解經典。Readee將讓您體會到,經典便在生活之中,在我們的周遭,理解它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尋找湖泊
    最佳造型獎

    找到心的平靜 感受成長後的自己

    我們如何幫助陷入失戀低潮者梳理混沌思緒、走出低潮迴圈?

    「尋找湖泊」是一趟有終點的旅行。提供失戀者在旅途中透過語音心情記錄、沙遊世界建構、寄送與簽收他人沙遊風景明信片、與角色問答及反思等過程中進行自我覺察、釐清低潮時的混沌思緒,並勇於主動走到戶外體驗新環境跳脫迴圈場景。希望所有失戀者在旅程盡頭之處抵達象徵內心的湖泊時,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平靜、感受成長後的自己。

    memoscape.
    最佳切題獎

    「將日常回憶編織成一幅最美的風景。」

    回憶,是日常的點滴,是經驗的積累,承載了人與人之間的羈絆,見證了痛苦、歡笑與成長。回憶,是舊的情感再度被喚起,是過去的種種再度陪伴身旁,時時提醒我們初衷,成為我們的精神支柱。但回憶不易保存,想要憶起過往也時常遇到重重阻礙,失去記憶讓我們忽視,生活的時時刻刻都十足珍貴。因此,我們設計了「memoscape」,融合了底片機與場記板,暗喻剪接珍貴的日常生活;同時結合記憶與日曆,將生活日常回憶化,打造出一張張刻錄生活、獨一無二的日曆卡。日曆卡拼接成畫,隨著日子的流逝,創造出僅屬於自己,一幅最美的風景。 讓使用者在不斷前進時,也可以感受到過往的溫度。

    日子層層疊疊,過去的記憶形塑我們如今的樣貌,銘記每一天的重要的時刻,就是珍視一路走來的自己。

    Walking Workie
    最佳技術獎

    疫情時代,遠距工作成為主流之一,改變實體辦公室中既有的互動關係,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習慣也被迫重新建立。以此為出發點,我們設計出「Walking Workie」,一個桌上型互動裝置,讓你化身為虛擬小人,在上班時間於裝置中漫步,並在其中關心同事的工作狀態,重建辦公室陪伴感,並讓團隊增進對彼此的理解與信任。

    氛享
    最佳人氣獎

    用氣氛連結人與人之間最真誠的感受,創造溫暖的互動氛圍,進而讓年輕人獲得認同感。
    #安心分享 #香氣回饋 #嗅覺體驗

    憶起亂掰
    最佳Demo獎

    現代的生活忙碌,人們已經習慣於科技幫助我們保存生活中的回憶,然而科技呈現回憶的方式無法激起人們的情緒感受,我們好奇,有沒有一種可以激起人們情緒感受的回憶方式?

    Group
    團隊
    COORDINATOR  總召組

    陳昱安
    國立政治大學
    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

    洪揚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傳播與科技學系

    巫芊瑩
    國立臺灣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

    GENERAL AFFAIRS  總務組

    于庭歡
    國立臺灣大學
    經濟系

    HUMAN RESOURCE  人事組

    許筑涵
    國立政治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 / 數位內容學程

    曾雅婕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教育所數位學習組

    盧姿惠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 / 數位內容學程

    PHOTOGRAPHY  攝影組

    左雅致
    崑山科技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

    丁容
    國立臺灣大學
    園藝暨景觀學系 景觀遊憩組

    SPEECH HOST  演講組

    吳冠霖
    國立臺灣大學
    工商管理學系

    劉芷聿
    國立政治大學
    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

    馮介怡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傳播與科技學系

    SPONSORSHIP  贊助組

    高慈憶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前瞻學士學位學程

    劉佳昀
    國立中山大學
    中國文學系

    WEB SERVICE  網管組

    李欣霏
    國立政治大學
    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

    楊馥蓉
    國立政治大學
    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

    黃柏維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系

    DESIGN LECTURE  設計教學組

    翁憶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設計系 視覺設計組

    袁婕
    國立清華大學
    服務科學研究所

    姚怡均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傳播與科技學系

    TECH LECTURE  技術教學組

    黃詠瑞
    國立政治大學
    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

    艾奎華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多媒體工程所

    VISUAL DESIGN  視覺組

    鞏持靚
    國立政治大學
    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

    林芷萱
    國立政治大學
    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

    范愷祐
    國立政治大學
    廣電系

    李悦恩
    臺北市立大學
    城市發展系 / 視覺藝術系

    吳泓玉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服飾設計管理系

    張瑞庭
    國立政治大學
    資訊管理 / 數位內容學程

    PUBLICITY  媒體組

    林雨翾
    國立政治大學
    廣告系 / 數位內容學程

    林思穎
    國立中央大學
    法文系

    許玟心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傳播所

    甄曌珞
    國立政治大學
    廣告系 / 數位內容學程

    TEACHING ASSISTANT  課程助教

    徐薪淳
    國立臺灣大學
    心理所

    卓宜璇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傳播與科技學系

    賴宜君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傳播研究所

    許立融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傳播研究所

    周雨欣
    國立清華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

    金容安
    東吳大學
    心理所工商組

    王秉中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圖文傳播藝術學系

    黃永雯
    國立臺灣大學
    資訊工程學系 / 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學程

    陳睿芊
    國立清華大學
    科管院學士班

    曾紘遠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系

    黃晴
    國立清華大學
    電機資訊學院學士班

    林奕碩
    國立台灣大學
    資訊工程研究所

    鄭伯俞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資訊工程研究所

    高語萱
    國立臺灣大學
    資訊管理研究所

    Organizers
    籌辦單位
    Co-organizers
    協辦單位
    Sponsors
    贊助單位

    OPEN HCI
    2021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09

    @COPYRIGHT 2022 OPEN HCI


    program@openhci.com